激光雕刻机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已从“工具”升级为“课程引擎”,正在重塑课堂形态、学习路径与育人目标。以下从“场景—课程—评价—生态”四个维度梳理最新实践,并给出落地建议。
一、场景创新:从“设备角”到“无边界教室”
创客教室:恩孚科技L2机型将安全联锁、火焰检测、外罩可视窗等硬件与micro:bit、树莓派生态打通,支持一键导入Scratch/Python生成的矢量图,10分钟内完成“想法→零件”闭环,已被北京十一学校纳入“STEAM周三下午”常规课表[^4]。
学科融合教室:南京某中学把地理等高线、数学函数曲线直接导入激光机,20分钟切割出可拼接的3D地形/函数模型,用于“双减”后的项目化作业,实现“一节课一个可带走的知识点”[^7]。
移动课堂:专利教学机(CN202332062U)采用上下分体+透明可视窗设计,重量<25
kg,可放入普通轿车后备箱,区县电教馆已用它开展“激光大篷车”送教下乡[^10]。
二、课程创新:从“技术操作”到“思维—文化—工程”三位一体
中国计量大学《激光雕刻》课程大纲(2025版)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 第1章:雕刻文化与激光技术史(文化认同)
· 第2章:LightBurn/lasermaker软件实操(工程工具)
· 第3章:参数反推实验(科学探究)——学生需用单变量法研究“功率—速度—深度”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 第4章:非遗纹样再设计(艺术创新)——把传统剪纸矢量化并激光雕刻,最后用AR增强现实叠加数字动画,形成“动静结合”的作品。
课程评价采用“作品+数据集+反思日志”三维档案袋,取代单次考试。
三、评价创新:AI+激光大数据
西南交大工程训练中心在桌面型激光机上部署了低成本功率传感器与视觉模块,实时采集切割烟尘、火花形态,用TinyML算法生成“切割质量指数”,学生可在手机端查看并迭代参数,实现自我评估与同伴互评[^3]。
四、生态创新:学校—企业—社区协同
·
学校:建立“激光造物工作坊”+“激光科技馆”双轮驱动。雷宇激光每年发布12期免费项目包(如“自走玩具”),教师可直接下载SVG图和教学PPT[^12]。
· 企业:恩孚科技等企业推出“激光+人工智能”课程盒子,将激光切割件作为机器人结构件,与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对接[^4]。
· 社区:华工科技激光科技馆面向公众开设亲子激光雕刻体验日,形成学校—社区科创共同体[^12]。
落地路线图(供校长/信息中心参考)
阶段1:1台教学级激光雕刻机(带可视窗、安全联锁)+ 1门8课时的校本课程 → 覆盖初一综合实践课。
阶段2:建立跨学科项目池(数学函数、地理地形、艺术剪纸)→ 与物理、化学学科共享耗材预算。
阶段3:引入AI质量评估模块 → 对接市级创客大赛,形成数据驱动的教科研课题。
通过“场景重塑—课程重构—评价重建—生态共创”四步走,激光雕刻机正从“炫酷机器”升级为撬动教育个性化、工程教育、文化传承的核心支点。